基础教育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期刊订阅  |  投稿指南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基础教育
 
2014年 11卷 5期
刊出日期:2014-10-06

教育理论
教育政策
课程与教学
教师发展
教育发展
国际教育
   
教育理论
5 山子
“学习力”,是伟大发现,还是子虚乌有?
“学习力”概念及其研究,已偏离了其原初起源及其合理内涵而陷入了繁琐化、玄学化的境地,也无法与当今中国的教育现实有效对接;相反,在中国学生“撕书”、“烧书”现象时常发生的背景上,这种概念反显出十分幽默的荒诞性。“学习力”概念及其研究,对学生也有不尊重的嫌疑。学生只是学习力的载体,就如工人只是劳动力的载体一样,其骨子里则是一种机械论哲学观,把学生当成一架学习机器,只是竭力期望找到一种所谓的“学习力”,由此使这架学习机器由被动、被迫状态,转变为主动、自觉状态罢了。这种儿童观及其儿童学习观,尽管都打着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的成功,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类动人旗号,情义感人,但本质上是落后的。这类价值观及其学习观统领下的大战略教育研究,其实并不能促进中国教育真正进步。
2014 Vol. 11 (5): 5-15 [摘要] ( 6763 ) [HTML 1KB] [PDF 0KB] ( 206 )
16 林存华
论师生文化冲突
:师生冲突是学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冲突,有助于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师生文化冲突指的是持不同性质文化的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对立、对抗。社会转型期的师生文化冲突,呈现多样的具体形态,且复杂难解、激烈速变,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师生文化冲突尽管会损害冲突双方的健康、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削弱学校教育的实效,但是它在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进步、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2014 Vol. 11 (5): 16-23 [摘要] ( 6030 ) [HTML 1KB] [PDF 0KB] ( 238 )
24 艾诗根
教育为何需要“指导”?——杜威“教育即指导”命题的教育学意义
“教育即指导”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威在透析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论。“指导”是对“疏导”的方向性帮助和对“控制”的调节,“教育即指导”是儿童在解放教育生活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有意义的教育指导需要教育者理智地思考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习惯,在教育沟通中进行,帮助他们树立民主生活的信念。“教育即指导”是杜威用来缝合教育与生活之间断裂、辨析教育目的与判断教育价值、透析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和深化教育主体认识的新尝试。
2014 Vol. 11 (5): 24-30 [摘要] ( 6734 ) [HTML 1KB] [PDF 0KB] ( 217 )
31 张静静
身心二元论的消解及其教育影响——基于杜威经验哲学观的思考
西方哲学史上的古希腊哲学、唯理论哲学以及经验论哲学,由于对经验的认识偏差而造成了身与心的分离和对立。杜威对传统哲学中的经验进行了改造,确立了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观: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经验具有实验探究的性质。杜威的经验观超越了传统哲学经验观之下的身心二元划分,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重建了身心涵融一体的认识关系;恢复了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使探究成为了教与学的基本方式;为民主社会和教育的形成铺就了道路。
2014 Vol. 11 (5): 31-37 [摘要] ( 7231 ) [HTML 1KB] [PDF 0KB] ( 260 )
38 陈志利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简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呈现“丛林”态势。概括而言,主要有刻板管理模式与管控型领导、同侪管理模式与参与式领导、政治管理模式与交易型领导、主观管理模式与后现代领导、混沌管理模式与权变型领导以及文化管理模式与道德领导六种主要模式。把握主要理论模式的基本假定、特征、优势及不足不仅是明晰其价值与效用的基础,更是科学、合理借鉴以有效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前提。
2014 Vol. 11 (5): 38-48 [摘要] ( 6430 ) [HTML 1KB] [PDF 0KB] ( 213 )
教育政策
49 曹 晶, 王成芝
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研究
政策网络理论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县级政府、专家学者、大众媒体、学校利益相关者、学生及家长等多个行动主体基于教育资源而展开沟通合作的动态过程,且其活动过程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然而,在实际政策过程中,部分利益主体“不在场”,主体间沟通合作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估不到位等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有限政府”主导下的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确保各种政策执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有效路径选择。
2014 Vol. 11 (5): 49-55 [摘要] ( 5852 ) [HTML 1KB] [PDF 0KB] ( 216 )
教师发展
56 王俊山, 卢家楣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质性研究
中小学班主任在学生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中起着特殊作用,研究和提升班主任情感素质对于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质性研究为手段,通过对包括8位班主任在内的49人次的访谈以及24份实物材料的分析表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班主任情感素质的价值均表示认可,有情和用心是其核心;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总体尚好,但距离期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同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在情绪调控、学习进取、责任理解、幸福体验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发展需要在自身努力的同时创造良好的条件,关注其工作状态。
2014 Vol. 11 (5): 56-62 [摘要] ( 5841 ) [HTML 1KB] [PDF 0KB] ( 223 )
63 刘 春, 曾晓娟, 宁先达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情-理”两难抉择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行为,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元互动过程。所谓“合情评价”是要综合考虑实际的教育情境、教师本人的客观情状等因素,避免刚性而僵化。所谓“合理评价”简言之就是强调运用科学规范和标准来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过程中,存在“情”与“理”的两难抉择问题。如何合理拿捏好“情-理”的尺度,选择最优的评价方式,值得深入探索,不断总结。
2014 Vol. 11 (5): 63-69 [摘要] ( 5742 ) [HTML 1KB] [PDF 0KB] ( 219 )
70 章永, 魏欣
特殊教育教师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四川省特殊学校为例
以四川成都、绵阳、乐山等19所特殊学校的233名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特教教师总体幸福感及与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特教教师总体幸福感、职业倦怠、心理健康水平均处于中等水平;总体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心理健康在职业倦怠和总体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2014 Vol. 11 (5): 70-75 [摘要] ( 5803 ) [HTML 1KB] [PDF 0KB] ( 216 )
课程与教学
76 毛红芳
教学的道德尺度失衡:病理性德育的归因追寻
病理性德育在归因争论上呈现出责任泛化的尴尬现实,对病理本体之教育进行原点审视,有助于打破这种尴尬找到症结所在。人们在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同时,往往将教学缩水为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遗忘了教学本身所承载的道德承诺——善和美的教学。回归教学的道德使命是善的必然诉求,维护个体的主体性、相互付出努力和回归本真是教学道德性得到确证的前提和基础。
2014 Vol. 11 (5): 76-82 [摘要] ( 5728 ) [HTML 1KB] [PDF 0KB] ( 240 )
83 赖秦江, 张红霞, 万东升, 李敏谊
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视角看中美语文教材的差异——PISA测试结果的启示
批判性思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能力,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国际能力测试PISA显示,我国学生阅读总体水平世界第一,但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部分成绩较低。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我国教材在自然描写、情感道德、历史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生活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比例与美国的教材显著不同;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比例上也与美国差异巨大。阅读内容及其文本形式关乎我国学生阅读能力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建议教材中增加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密切的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的内容。
2014 Vol. 11 (5): 83-90 [摘要] ( 5764 ) [HTML 1KB] [PDF 0KB] ( 207 )
教育发展
91 胡君进
论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教育
原始社会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有:原始宗教、神话与传说、巫术与禁忌。这些道德教育形式告诉原始初民“应当怎么做”和“如何做才是对的”,因而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早期人类所采取的调整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初的道德范畴体系。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植根于原始初民的生活实践,并为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2014 Vol. 11 (5): 91-98 [摘要] ( 6611 ) [HTML 1KB] [PDF 0KB] ( 210 )
99 林 晖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公民教育及其启示
中国的公民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初。无论是公民教育理念的引入,公民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都受到那个时代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和启蒙维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迫切诉求也从总体上强化了公民教育的政治性维度,而公民教育本应具有的文化维度、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则相对弱化。面对全球化和多元化并存的时代状况,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及遭遇到的困境的反思,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探索中国式公民教育的道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2014 Vol. 11 (5): 99-104 [摘要] ( 5887 ) [HTML 1KB] [PDF 0KB] ( 215 )
国际教育
105 桂文玲, 吴晓晶
欧洲性教育标准述评
随着欧洲各国对性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加之欧洲各国性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致,性教育标准多样,无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各国相互借鉴以改善性教育。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和联邦健康教育中心于2010年联合制定了欧洲性教育标准。该标准从信息、技能、态度三个方面对6个年龄段的性教育制定具体的内容。该标准首次引入全面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重新定义了性教育年龄段,丰富了性教育的内容,并强调各个年龄段前后衔接。欧洲性教育标准值得借鉴,中国今后在性教育方面应摒弃传统性教育观念、倡导 “全面性教育”,注重学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与实用性,以一种积极、整体的方式讲授关于性健康和预防性侵犯的知识,并注重培养高尚的性道德,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
2014 Vol. 11 (5): 105-111 [摘要] ( 6477 ) [HTML 1KB] [PDF 0KB] ( 195 )
基础教育
 

编辑部公告

 
· 《基础教育》杂志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和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21-2022)
· 投稿请发邮箱
· 《基础教育》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 《基础教育》杂志入选CSSCI(2014-2015年)扩展版来源期刊
· 《基础教育》严正声明
· 关于调整CSSCI 来源期刊目录更新时间的说明
· 郑重声明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友 情 链 接

 
· 《基础教育》微博
· 基础教育杂志(中国知网)
·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基础教育》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