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2-06
  

  • 全选
    |
    教育理论
  • 林凌
    基础教育. 2015, 12(1):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重点探讨在教育思想中康德如何从人性论(善恶共居)过渡到人的本质规定(道德),以及如何通过教育的途径(自然性的教育和实践性的教育)将之实现。该文试图探索康德贯穿在教育思想中的隐微支柱:理性(理性的彻底性,一方面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必定要寻求自身的终极目标,也即完备性与普世性)与启蒙(使人具有使用自身理智的勇气和决心),整体地呈现出康德关于“自由行动者”的培养何以可能的设想与规划。
  • 柳叶青
    基础教育. 2015, 12(1): 1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研究与实践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标准化运动的重要产物之一。聚焦于教师数据决策,则应从教育Data观、教师数据实践范畴的角度来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模式,从制度、文化、技术和心理四个层面对教师遭遇的困境给予关注。在此基础上,有效的专业学习策略应采取由内而外的思考路径,以确立教师数据决策的专业自主性。
  • 王小明, 吕智敏
    基础教育. 2015, 12(1): 2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范式既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范式,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人文性与实践性。本文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分析框架,梳理了20 世纪初至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传统工具理性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不足,剖析了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交往理性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优势,阐释了当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的积极探索,旨在呈现20 世纪至今,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范式发展的清晰脉络。
  • 大卫·卡尔
    基础教育. 2015, 12(1): 30-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说正义是人类道德交往的基本法则或者维度,那么这也似乎适用于一些教育问题。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教育孩子和年轻人正义和公平。然而,这并不是可以仅通过教授正义的理论就能够实现的。因为,正如这篇文章所揭示的那样,这些理论通常涉及到维护正义的准则,即在有些情况下,公民个体不能总是做到如其所期待的那样正义与公平。所以,正义教育更多的是培养正义的美德。从这点出发,本文致力于探究如何借助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来培养正义的美德。
  • 胡友志
    基础教育. 2015, 12(1): 40-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变革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治理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值得反思的社会正义问题。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为从“制度伦理”视角反思教育政策正义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以当代正义理论的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三重维度,“先验制度主义”和“现实比较主义”的两种进路为基础,建构一种多维的教育正义观,反思教育政策设计的程序正义,为教育制度“正义”构想的价值辩护,并倡导对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正义”的积极消除。
  • 学校变革
  • 刘茂祥
    基础教育. 2015, 12(1): 48-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学能否在即将到来的国家“十三五”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的价值、定位,需要重视新的战略规划制定。中小学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应当遵循相应的逻辑顺序,即学校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的思维序列。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逻辑顺序,是一个从学校理想到学校理念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从学校理念到发展使命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从学校使命到理性模式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从理性模式到目标体系的理顺过程;是一个从目标体系到行动策略的理清过程。中小学在战略规划制定中遵循以上逻辑顺序进行谋划,能使学校规划更加科学、有效。
  • 课程与教学
  • 刘霞
    基础教育. 2015, 12(1): 54-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初,公民教育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当时的知识精英将公民教育思想编撰、渗透进教科书,叶圣陶就是其中的一位,《开明国语课本》是其亲自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母语教科书。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合格公民,《开明国语课本》通过公民形象的塑造,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公共生活教育,展示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平等公民关系,使公民教育既充分体现了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和传统伦理文化的特征,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开明国语课本》成为母语教科书进行本土公民教育的典范。
  • 张睦楚
    基础教育. 2015, 12(1): 6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课程模式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其中“MOOC”与“云课程”模式作为当前备受期待的新型课程,在理论探索或实践尝试方面均进入到了新阶段。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范式的选择,倍受教育实践者的期待,因此在当下需要更为具体地探讨未来适合发展路径。具体来说两类课程在资源平台、教学过程、技术应用等方面不尽相同,纵观我国现阶段课程范式转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新型课程范式的深入探讨与理性选择,对如何完成我国课程建设有着极大的意义。
  • 龚 伟, 王祖浩
    基础教育. 2015, 12(1):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能力计划”是美国罗格斯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教育研究小组在分析物理学科发展史、认知技能分类以及吸收相关科学教育工作者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学生经过物理课程学习后应具备的科学能力,构建了相应的测评框架用于测评学生的科学能力水平发展状况,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一同参与到评价之中从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学生科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考察、分析这个计划,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当下学业水平测评机制,对于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具有启迪价值。
  • 李润洲
    基础教育. 2015, 12(1): 74-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好课之所以如好文,一方面在于好课像好文那样具有主题鲜明、结构合理与语言优美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在于好课像好文那样具有情感驱动、问题中心和结果新特的生成逻辑。因此,好课如好文的自我培育,需要涵养教学情感,为好课如好文奠基;明确问题中心,为好课如好文定向;凝练教学风格,为好课如好文塑形。
  • 教师发展
  • 王小慧
    基础教育. 2015, 12(1): 80-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编问卷对195 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评估的时间、评估的方法以及教师对评估能力的看法等方面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评估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评估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评估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评估实践中采用多种评估方法,但是忽视了家长在评估中的作用;评估专业化训练的不足导致了评估重要性的认识与熟练程度之间存在差距,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评估能力。最后对教师评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
  • 尹达
    基础教育. 2015, 12(1): 85-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课堂焦点问题自我诊断与治疗是教师本人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的“诊视”与“判断”,发现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借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自觉地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和技能。聚焦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焦点,注重发展导向,按照发现问题、设定目标、探索例外、信息反馈、实践验证的步骤与方法,把解决与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列为诊治的“焦点”,有利于快速解决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 倪萍萍, 昝飞
    基础教育. 2015, 12(1): 9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融合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升对融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师培养的模式需要进行调整以应对融合教育带来的挑战。本文对国外两种主要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两种模式的课程调整方式、课程调整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以及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融合教师培训现状,提出了融合教师培养的若干建议。
  • 道德教育
  • 肖楠楠
    基础教育. 2015, 12(1): 100-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要替学生选择做什么,替学生决定怎样去做,最后对其结果进行评判,一切都是教师在一手包办。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助长了道德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作风。究其原因,教师什么都要教而且什么都要用理性的方法来教,这是一大误区。教育的逻辑、道德教育的逻辑、教师与学生的逻辑呼唤教师的“不做”,教师的“不做”应是不干扰、不干预、不破坏、不中断学生道德发展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积极的“不做”,而不是不作为,不行动。
  • 孔祥渊
    基础教育. 2015, 12(1): 106-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虚拟社会给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以及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了解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是我们开展德育的重要基础。“超真实”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分析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超真实”指的是一种非真实代替了真实的状态,其主要是由符号主宰生活、仿真文化盛行以及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爆”形成的。对于青少年道德成长以及德育工作而言,其所带来的是社会存在状态的改变,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具体到挑战而言,“超真实”对于德育的挑战主要是:促使社会规范去权威化;逼迫社会规范边缘化;导致社会规范无根化。在应对这一挑战上,教育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真实”,进行真实观与符号运作方面的教育;二是为社会规范赋予时代内涵,更新社会规范及其表达方式。